无锡小程序制作开发公司

7*24小程序制作热线

177-6633-2050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福利下载

夹缝生存的传统电视,如何前“兔”无忧

时间:2024-12-12 阅读:10次

在政策、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,广电总局鼓励发展超高清电视发展,电视新产品渗透率将逐渐提升。虽然电视机开机率在短短五年间,从2016年的70%下降至2021年的27.7%。但疫情时代社会普遍出现的“宅经济”、“懒经济”现象也为客厅经济迎来了新商机。

中国拥有着全球最大的电视付费市场,将用户规模红利转化为发展潜力优势,是传统电视行业革新和转型的关键。传统电视是浙江传播大脑的重要传播途径,其转型将为浙江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。

一、春晚开机率有多少?

在“小屏”异军突起的时代,“大屏”似乎在渐渐淡出大众视野。即使是年夜饭后,围坐成一块看春晚的习惯也被慢慢淡忘,转而被手机、iPad、PC端分流。

根据历年春晚收视率(2003-2022),其中 2004 年春晚收视率最高,高达 41.6%。而近 3 年的春晚收视率也是历史上收视率最低的三届,2020、2021、2022 年收视率,分别只有 20.63%、23.26%、21.93%。酷云数据显示2023年春晚收视率小幅度回升至25.83%。

依据相关数据,电视机开机率在短短五年间,从2016年的70%下降至2021年的27.7%。与此同时,电视出货量也在急速下滑,2020年我国电视销量4450万台,同比下降9.1%;2021年零售量跌至3835万台,创下12年历史最低;2022年上半年国内彩电市场零售量1636万台,同比下降8.5%,同样是过去十余年的历史新低。

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,作为重要家庭电器的电视机的需求十分旺盛,但随着消费升级,智能手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降维打击了电视行业,使得市场趋于饱和的彩电行业受到了强烈冲击。

实际上,2023年春晚开机率的小幅度回升是电视行业回温的表现。2022年酷云互动战“疫”专题报告显示,智能电视开机率已同比提升2.8%。疫情时代社会普遍出现的“宅经济”、“懒经济”现象也为客厅经济迎来了新商机。

作为拥有全球最多电视用户的中国,同时也拥有着全球最大的电视付费市场。如何把用户规模红利转化为发展潜力优势,是传统电视行业革新和转型的关键。

二、电视开机率为何低?

为何随着黑白电视,到彩色电视、液晶电视的不断升级,逐渐亲民的电视售价和越来越出彩的清晰画质及丰富功能,却无法留住用户的心呢?

“旧爱”难敌“新欢”

电视行业的低价竞争日益严重。日前据奥维云网消费电子事业部研究总监刘飞向媒体透露:“2018-2022年电视平均尺寸增长近10寸,但均价一直维持在3000元左右。”2022年双十一期间,双11彩电线上零售市场重点尺寸的价格下降明显,据奥维云网数据,对比过去六年,虽然2022年已是价格最低的一年,但零售量与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了6.9%与9.7%。

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,获取信息的渠道途径不断多样化,人们的视线渐渐从电视屏幕转移到了移动显示设备上,手机、平板以及PC端的移动设备占据了我们大量零碎时间。“小屏”因其智能化的个性推送、强互动性、携带便利性等优势,赢得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用户的青睐。

不为人服务,但人为添堵

1.受众与年龄段

相较于接受新事物快的年轻人,许多老人因为不会智能手机,或者智能手机屏幕太小看不清,仍旧喜欢看电视。老人是看电视占比非常高的群体之一,但智能电视的复杂操作让老人望而止步。

酷云互动在2022年的《消费主力人群电视大屏用户行为揭秘》报告中指出,看电视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属,年轻人正在回归大屏。《报告》显示,年轻用户仍旧是智能电视的主力军,目前智能电视34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达到63%,超出互联网年轻用户4个百分点。除了影视综外,青少类节目是隐藏的消费热点。酷云EYE Grow数据显示,目前在点播场景下青少节目排名仅次连续剧,占比近30%,非假日期间家长为点播青少类节目,除了娱乐和教育功能外,也助于安抚幼童,以降低其在家中的“破坏性”。因此,青少类节目正成为继影视综外,观众观看需求增长迅速的节目类型。

如何智能化升级、个性化定制与推荐适合不同年龄端群体的节目与频道,都是传统电视行业转型的热点。

2.受众与平台

智能电视过于频繁的广告,几乎将用户的耐心耗尽。开机广告少则30秒多则90秒,除此之外,还有电视剧、电影和综艺间穿插的广告,只有开通VIP才能跳过。在“电视VIP+广告”的盈利模式中,电商厂商依据内容划分成了各个分区,比如:动画片区、电视剧区、电影区等,还有各个拥有独播内容的视频平台,如优酷、腾讯、爱奇艺等等。然而,手机端和电视端互不兼容,不同端口要收费,投屏又要收费,不同的刚需性,双重内容成本的金钱消耗,让没有移动场景属性的电视端处于劣势。

建立在大规模用户长期高频率使用的基础上的VIP服务若缺乏用户的好感度,则无从谈核心竞争力,更会使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进入恶性循环。

1月12日,人民日报转发了上海市消保委的发文:“套娃式充会员薅消费者羊毛做法要不得”。短视频的“套娃式充会员”不仅行之不远,还将“薅”走消费者信任,“薅”掉自身形象。央视对收费乱象的点评一针见血:“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,不能给人添堵,更不能人为添堵。”

替代成必然?前“兔”堪忧?

既然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那电视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吗?

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投影机市场销量达到470万台,同比增长12.6%。按照这个趋势来看,投影仪销量还将持续上涨。投影机等设备的民用化进程,使得人们有多种观影工具的选择。“小屏”的优点毋庸置疑,强互动性、个性化推荐、移动场景属性都符合人们需求,但“大屏”的震撼、沉浸感都无法被“小屏”取代。

事实证明,智能电视智能电视作为客厅经济的核心,下沉幅度已超过手机。2022年酷云互动《关于电视,那些颠覆“三观”的认知!》报告数据显示,智能电视下沉用户占比已达到55.9%,超出移动互联网1.6个百分点。每逢节假日,智能电视开机率及开机时长便双双增长,“宅经济”、“懒经济”现象普遍,呆在家中看电视、享受生活成为了更多用户的选择。

下沉市场用户消费意识正在觉醒。2022年上半年,高刷新率(120HZ及以上)电视的零售量同比增长399%,成为当下电视细分品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品类;65英寸的高刷电视线上占比达到50.5%,65英寸以上高刷电视线上占比超三成,大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;1~5月游戏电视的新品数量达到147款,超过了2022年全年发布数量(112款)。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已大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,较小的生存成本与压力、舒适的生活节奏,都促使下沉市场用户消费升级。拓展更多的应用和功能是智能电视服务升级的未来方向,如智能控制中心、健身中心、娱乐中心、游戏中心等功能拓展,有益于电视行业的长足发展。

三、传统电视如何“兔”破重围,

重归C位?

内容为王

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、“二十大”召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,国家文化部门多措并举促使电视剧行业逐步规范化、标准化,优化创作生产结构、提高发行营收效率,整个电视、网络剧行业呈现“减量提质”“降本增效”的趋势。

从根本内容着手,电视端需要与移动端呈现差异化。电视厂商少些付费内容,多些个性内容推送,将电视端打造为集观影、打游戏、直播、视频通话等内容于一身的新型媒介,未来支持AR等更高端的娱乐形式,不仅能精准投放内容与广告,赢得更多用户喜爱与良好口碑,还能提高利润,进一步发展。

202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,浙江元素为春晚增色添彩。浙江文艺工作者为全国观众贡献了戏曲《华彩梨园》,婺剧《群英荟萃》,越剧《追鱼》,以及《绿水青山》和《碇步桥》,在文化归潮中,弘扬了文化自信。中国戏剧家协会也高度肯定浙江地方文化发展,发文倡议全国戏剧界向浙婺学习,全面推广“浙婺经验”。

浙江卫视节目内容兼顾多元性和独特性。浙江卫视曾于2022年在杭州举办「超美好」春季大片沟通会,牢牢把握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”这一时代潮流方向,深耕美好中国品牌战略,凭借大胆的革新和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不断输出正能量,成功实现了转型。

在综艺节目和现实主义剧作中,浙江卫视从时代精神和人民大众的视角出发,立足时代沃壤,形成多切口内容生态,将时代精神深深根植在了文化内容中。剧集上,如去年热播的剧集《相逢时节》,以小见大,深入百姓,在展现时代宏图的过程中,探及原生家庭、中年困顿等时代焦点话题,引发观众广泛讨论。《欢乐颂》继续聚焦都市女性的生活与成长。综艺中,以“小众视角”点亮“大众欢乐”,《中国好声音》点燃小人物的音乐梦想;《听说很好吃》打造有趣创意的美食真人秀;《妙舞社》聚焦当下中老年生活状态;《为歌而赞2》为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打破圈层偏见;《追星星的人》延续拓展“夜游中国”商业空间的基调。同时,面对国潮、科技、融媒体等新元素,浙江卫视也继续发展介绍文化遗产的《万里走单骑》《还有诗和远方》等文化节目,不断在现实和科技中探索新融合,碰撞新火花。

技术为道

2022年6月,广电总局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的意见》,鼓励发展超高清电视。在政策、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,电视新产品渗透率将逐渐提升。

未来电视产业的竞争仍旧以技术为核心。《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(2022)》总结了2022年电视产业发展概况,自从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之后,假期以及“居家办公期间”,电视开机率较之前提升了15.6%,并持续保持在高峰水平。

受消费者观影画质需求升级影响,高端电视市场持续吸引行业资本,“颜艺兼备”的创新、高端产品涌现。例如在屏显技术领域,以OLED、miniLED电视产品为代表的产品流派,因其高清画质深受消费者喜爱。技术的迭代促成产品的创新,针对人群细分出的投影电视、游戏电视、教育电视等产品,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,创造利润空间。

文化、科技双力聚合

移动互联网时代,抖音、微博、小红书等新兴传播平台异军突起。报纸、电视等媒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慢慢减弱,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分流,传统媒体转型进程中,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可或缺。

1月18日,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、腾讯文旅,共同发布《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回望报告》,指出2022年文旅融合、跨界融合、数实融合的大门开启,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国家数字科技助力文化强国建设。

同在1月18日,浙江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——传播大脑科技(浙江)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。技术、人才、内容、资源等各方面的整合效率影响着传播力的大小。浙江宣传部长王纲指出要打造“传播大脑”,在移动互联网主战场上开出浙江“传媒舰队”。媒体融合改革的核心环节中,内容生产、平台支撑、技术创新三者缺一不可。传播大脑以浙报集团、浙江广电集团为基础组建,广罗人才,全球招聘CTO,激活媒体深度融合新动能。同时,打造技术集成中心、数据交互中台、融合传播中枢,不断重塑传媒内容生产、产品推送、分发传播体系,联合各地和有关部门“共商共建共享”,推进传统媒体转型。

传统电视作为浙江传播大脑的重要传播途径,其转型将为浙江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。浙江省以优质内容为核心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、以全省打通一体为底盘的创新打法,促成了浙江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形成,为传统主流媒体顺应格局之变提供了新路径。浙江宣传公众号提出浙江省主流媒体自我重塑需要跨过的四道坎:技术坎,浙江省级媒体融媒体需强化技术优势,丰富人才储备,促成内容生产方式、传播方式革新;平台坎,建设产品多而精、力量集中的传播平台,建设与经济、政治地位匹配的信息“重要窗口”;运营坎,形成用户云集、人才汇聚、效益良好、市场竞争力强劲的运营体系;话语坎,重握舆论主导权,广泛触达年轻群体。

展望2023年,持续赋能数字技术的“深度、广度、速度、宽度、效度、强度”等方面,将为文化产业的迭代升级提供新思路,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。传统电视转型作为浙江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,也将在传播大脑的数字赋能中迎来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【作者:陈佩钰,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】

-往期回顾-

【聚焦二十大|之江青年访谈录】构建中国叙事的核心价值,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

高亮!之江策2022年度热文TOP10榜单

【聚焦二十大|之江青年对谈录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

「视频」守正创新: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

【聚焦二十大|之江青年对谈录】完善数字经济治理,深入推进“数字经济”一号工程

新在能源,新在低碳

投稿邮箱:zhijiangce@163.com

欢迎个人分享,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